立春:
-
注音一式: ㄌㄧˋ ㄔㄨㄣ
-
汉语拼音: lì chūn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二月三日、四日或五日,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。
雨水:
-
注音一式: ㄩˇ ㄕㄨㄟˇ
-
汉语拼音: yǔ shuǐ
-
释义:
1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二月十九或二十日。《礼记.月令》:「仲春之月……始雨水,桃始华,仓庚鸣,鹰化为鳩。」《红楼梦.第七回》:「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,可又怎处呢?」
2.雨。《三国演义.第九十回》:「年岁雨水均调,则种稻谷。」《红楼梦.第六七回》:「今年三伏里雨水少,这果子树上都有虫子。」也称为「雨水儿」。
惊蛰:
-
注音一式: ㄐㄧㄥ ㄓㄜˊ
-
汉语拼音: jīng zhé
-
释义:
1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三月五日或六日,此时正值春天,气温回升,蛰居的动物惊醒,开始活动,故称为「惊蛰」。旧称为「启蛰」。
2.受惊醒的蛰居动物。《文选.左思.魏都赋》:「抑若春霆发响,而惊蛰飞竞。」
春分:
-
注音一式: ㄔㄨㄣ ㄈㄣ
-
汉语拼音: chūn fēn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名称之一。国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日,太阳直射赤道,这天昼夜长短平均,以后昼渐长,夜渐短。
清明:
-
注音一式: ㄑㄧㄥ ㄇㄧㄥˊ
-
汉语拼音: qīng míng
-
相似词: 1.3.4.清朗
-
相反词: 1.2.昏暗 2.腐败
-
释义:
1.清澈明净。《荀子.解蔽》:「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,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。」唐. 元稹〈西县驛〉诗:「去时楼上清明夜,月照楼前撩乱花。」
2.天下太平,政治有法度。《诗经.大雅.大明》:「肆伐大商,会朝清明。」《汉书.卷二 十二.礼乐志》:「即位三十年,四夷宾服,百姓家给,政教清明。」
3.精神清朗。如:「神志清明」。《淮南子.主术》:「夫人主之听治也,清明而不闇,虚 心而弱志。」
4.声音清澈响亮。唐.羊士諤〈郡中即事诗〉三首之一:「鼓角清明如战垒,梧桐摇落似贫居。」
5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。
谷雨:
-
注音一式: ㄍㄨˇ ㄩˇ
-
汉语拼音: gǔ yǔ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日。
立夏:
-
注音一式: ㄌㄧˋ ㄒㄧㄚˋ
-
汉语拼音: lì xià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五月六日或七日,我国以立夏为夏季的开始。
小满:
-
注音一式: ㄒㄧㄠˇ ㄇㄢˇ
-
汉语拼音: xiǎo mǎn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。
芒种:
-
注音一式: ㄇㄤˊ ㄓㄨㄥˋ
-
汉语拼音: máng zhòng
-
释义:
1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六月六日或七日,因此时节谷物开出芒花,故称为「芒种」。
2.稻麦。《文选.左思.魏都赋》:「甘荼伊蠢,芒种斯阜。」《文选.木华.海赋》:「播匪艺之芒种,挺自然之嘉蔬。」
夏至:
-
注音一式: ㄒㄧㄚˋ ㄓˋ
-
汉语拼音: xià zhì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约当国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,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长,夜晚最短;南半球相反。也称为「北至」、「夏节」。
小暑:
-
注音一式: ㄒㄧㄠˇ ㄕㄨˇ
-
汉语拼音: xiǎo shǔ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,为国历七月七日或七月八日。小暑为夏至后的节气,此时天气十分炎热,但尚未到达极热,故称为「小暑」。
大暑:
-
注音一式: ㄉㄚˋ ㄕㄨˇ
-
汉语拼音: dà shǔ
-
释义:
1.极热的天气。《山海经.大荒西经》:「爰有大暑,不可以往。」
2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七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。
立秋:
-
注音一式: ㄌㄧˋ ㄑㄧㄡ
-
汉语拼音: lì qiū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八月七日、八日或九日,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。
处暑:
-
注音一式: ㄔㄨˇ ㄕㄨˇ
-
汉语拼音: chǔ shǔ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阳历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,此日过后,夏天的暑气渐將结束,天气渐转凉爽。
白露:
-
注音一式: ㄅㄞˊ ㄌㄨˋ
-
汉语拼音: bái lù
-
释义:
1.秋天的露水。《诗经.秦风.蒹葭》:「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」《礼记.月令》:「凉风至,白露降,寒蝉鸣。」
2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九月八日或九日。此时已入秋,早晚露水较重。
秋分:
-
注音一式: ㄑㄧㄡ ㄈㄣ
-
汉语拼音: qiū fēn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当国历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,这天太阳几乎位在赤道的正上方,昼夜的时间相等。
寒露:
-
注音一式: ㄏㄢˊ ㄌㄨˋ
-
汉语拼音: hán lù
-
释义:
1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十月八日或九日。此时入秋,露气寒冷,为秋收秋种之时。
2.寒冷的露水。比喻寒冷的气候。北齐.顏之推《顏氏家训.止足》:「人生衣趣以覆寒露,食趣以塞飢乏尔。
霜降:
-
注音一式: ㄕㄨㄤ ㄐㄧㄤˋ
-
汉语拼音: shuāng jiàng
-
释义:
1.下霜。《新唐书.卷一七三.裴度传》:「不如养威河北,须霜降水落,绝阳刘,深抵鄆,以营阳谷,则人人殊死,贼势穷矣。」《儒林外史.第四一回》:「到九月霜降祭旗,万岁爷做大將军,我家大老爷做副將军,两人並排在一个毡条上站著磕头。」
2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约在国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。
立冬:
-
注音一式: ㄌㄧˋ ㄉㄨㄥ
-
汉语拼音: lì dōng
-
释义: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,是进入冬季的开始。《金瓶梅.第六四回》:「昨日立冬,万岁出来祭大庙。」
小雪:
-
注音一式: ㄒㄧㄠˇ ㄒㄩㄝˇ
-
汉语拼音: xiǎo xuě
-
相反词: 大雪
-
释义:
1.少量的雪。《后汉书.卷三八.张宗传》:「以张將军之眾,当百万之师,犹以小雪投沸汤,虽欲戮力,其势不全也。」
2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。因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开始降少量的雪,而农家也开始忙著冬耕的事宜。
大雪:
-
注音一式: ㄉㄚˋ ㄒㄩㄝˇ
-
汉语拼音: dà xuě
-
释义:
1.降很大的雪。《左传.隱公九年》:「平地尺为大雪,夏城郎书不时也。」唐.杜甫〈舟中夜雪有怀卢十侍御弟〉诗:「朔风吹桂水,大雪夜纷纷。」
2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十二月七日或八日。
冬至:
-
注音一式: ㄉㄨㄥ ㄓˋ
-
汉语拼音: dōng zhì
-
释义:
1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十二月二十一、二十二或二十三日,这天北半球夜最长,昼最短,南半球相反。也称为「冬节」、「南至」。
2.传统节庆之一。在冬至这天,南方的应节食物为汤圆,北方为餛飩。民间並有祭祀祖先、神明的风俗。宋.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.卷一○.冬至》:「十一月冬至。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酒,享祀先祖。官放关扑,庆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」
小寒:
-
注音一式: ㄒㄧㄠˇ ㄏㄢˊ
-
汉语拼音: xiǎo hán
-
释义:
1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是农历十二月初旬的节气,在冬至过后的第十五天,约当国历一月六日或七日。因此时天候寒冷而得名。
2.微寒。元.萨都剌〈过嘉兴〉诗:「吴姬荡桨入城去,细雨小寒生绿沙。」
大寒:
-
注音一式: ㄉㄚˋ ㄏㄢˊ
-
汉语拼音: dà hán
-
释义:
1.酷寒、极寒。《吴子.料敌》:「一曰疾风大寒,早兴寤迁,剖冰济水,不惮艰难。」
2.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国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