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詞語:捻亂 (注音:ㄋㄧㄢˇ ㄌㄨㄢˋ)

詞語:捻亂

《國語大辭典》中詞語“捻亂”注音為ㄋㄧㄢˇ ㄌㄨㄢˋ,拼音為niǎn luàn,意思是清代咸豐、同治年間(西元1852~1868)發生於北方的民間動亂事件。原為安徽、河南一帶的鄉民點燃油紙捻玩龍戲來驅疫避災,久而聚結成為盜匪,勢力擴大至北方數省。

  • 字詞名: 捻亂
  • 字詞屬性: 詞組
  • 注音一式: ㄋㄧㄢˇ ㄌㄨㄢˋ
  • 漢語拼音: niǎn luàn

"捻亂"的解釋和用法
  • 釋義及組詞: 清代咸豐、同治年間(西元1852~1868)發生於北方的民間動亂事件。原為安徽、河南一帶的鄉民點燃油紙捻玩龍戲來驅疫避災,久而聚結成為盜匪,勢力擴大至北方數省。首領為張洛行、張宗禹、賴文光,與太平軍互相聯絡照應,行蹤飄忽難以捉摸。同治六年(西元1866)分為東、西二股。西捻為左宗棠、李鴻章所平定,東捻則滅於曾國藩。
  • 字詞號: 030900004
"捻亂"的擴展信息
用戶留言

暫無留言

請輸入您的名稱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
如果需要網站管理員與您聯係,請輸入您的郵箱,此郵箱不會被其他用戶看到。
請輸入留言内容,自動過濾HTML標簽,請不要帶鏈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