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成語語詞基本體例

(一)成語概有典源(或為典出,或為語出、語本),因此釋義有本義、喻義用法之分,先列本義後列喻義。
例:
【守株待兔】
ㄕㄡˇ ㄓㄨ ㄉㄞˋ ㄊㄨˋ
shǒuzhū dàitù
相傳一農夫見兔觸樹而死,為他所得,遂不事農作,守在樹旁,等待兔子撞樹,終一無所獲。典出《韓非子.五蠹》。後比喻拘泥守成,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。漢.王充《論衡.宣漢》:「以已至之瑞,效方來之應,猶守株待兔之蹊,藏身破罝之路也。」明.朱權《卓文君.第三折》:「盼功名如守待株兔,要求進若緣木求魚。」亦作「守株伺兔」。

1.典出:

典出係為故事濃縮,先作簡要敘述說明,不引錄原文,僅以「典出……」或「見……」表示。
例:
【沉魚落雁】
ㄔㄣˊ ㄩˊ ㄌㄨㄛˋ ㄧㄢˋ
chényú luòyàn
本指魚鳥不辨美醜,就算看見美麗的女子也同樣趕緊逃離。莊子藉此說明世間無絕對的是非美醜。典出《莊子.齊物論》。後用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美麗。元.楊果〈小桃紅.採蓮湖上〉曲:「羞花閉月,沉魚落雁,不恁也魂消。」明.湯顯祖《牡丹亭.第一○齣》:「不隄防沉魚落雁鳥驚諠,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。」亦作「落雁沉魚」、「魚沉雁落」。

2.語出、語本:

語出、語本係為某人在文獻中曾說過的話,或是摘錄於文獻上某句話引錄原文。

(1)語出:釋義詞目與文獻資料相同。

例:
【盤水加劍】
ㄆㄢˊ ㄕㄨㄟˇ ㄐㄧㄚ ㄐㄧㄢˋ
pánshuǐ jiājiàn
古代大臣請罪時將盤子盛水,上置劍,表示若有罪,願受公正的制裁,自刎而死。語出《漢書.卷四八.賈誼傳》:「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,聞譴何則白冠氂纓,盤水加劍,造請室而請罪耳,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。」後形容甘願依法論罪。《明史.卷九五.刑法志三》:「古者公卿有罪,盤水加劍,詣請室自裁,未嘗輕折辱之,所以存大臣之體。」

(2)語本:釋義詞目雖與文獻資料不同,但顯然是從某人或文章某段話語濃縮而成。

例:
【後發先至】
ㄏㄡˋ ㄈㄚ ㄒㄧㄢ ㄓˋ
hòufā xiānzhì
靜觀敵之優劣再行動,方能制敵機先。語本《荀子.議兵》:「觀敵之變動,後之發,先之至。」後比喻後來之人的成就,超越前面的人。如:「小李去年底才進公司,今年卻後發先至的登上總經理寶座。」
(二)成語詞目的釋義模式:

1.本義與引申義不同時:先敘述本義語出(本)或典出引申義書證或造句。

例:
【破鏡重圓】
ㄆㄛˋ ㄐㄧㄥˋ ㄔㄨㄥˊ ㄩㄢˊ
pòjìng chóng yuán
南朝梁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於戰亂分散時各執半鏡,作為他日相見的信物,後果因此得以相聚歸合。典出唐.孟棨《本事詩.情感》。後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後重新團圓和好。《隋唐演義.第六六回》:「如晦道:『就是徐德言,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樂昌公主。』無忌道:『哦,原來就是破鏡重圓的。』《初刻拍案驚奇.卷二七》:「破鏡重圓,離而復合,固是好事。」或作「破鏡重合」、「覽鏡歸妻」、「金鏡重圓」。

2.本義同引申義,且有書證或造句時:語出(本)釋義書證或造句。

例:
【不恥下問】
ㄅㄨˋ ㄔˇ ㄒㄧㄚˋ ㄨㄣˋ
bùchǐ xiàwèn
語出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子曰:『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』」不以向身分較低微、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《儒林外史.第七回》:「閣下既不恥下問,弟先須請宗旨何如?」

3.本義同引申義,但無書證或造句時:釋義語出(本)。

例:
【名山事業】
ㄇㄧㄥˊ ㄕㄢ ㄕˋ ㄧㄝˋ
míngshān shìyè
比喻不朽的著述。語本《史記.卷一三○.太史公自序》:「序略,以拾遺補蓺,成一家之言,厥協六經異傳,整齊百家雜語,藏之名山,副在京師,俟後世聖人君子。」
(三)成語詞目以最常用、釋義最詳盡者為主條,相關者為附條,並以附條見主條方式處理。
例:
【破竹之勢】
ㄆㄛˋ ㄓㄨˊ ㄓ ㄕˋ
pòzhú zhīshì
形勢如同劈開竹子一般,劈開上端則底下也隨著分開。語本《晉書.卷三四.杜預傳》:「今兵威已振,譬如破竹,數節之後,皆迎刃而解,無復著手處也。」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,毫無阻礙。《北史.卷一○.周高祖武帝本紀》:「今往攻之,彼必來援,嚴軍以待,擊之必剋。然後乘破竹之勢,鼓行而東,足以窮其窟穴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周史.卷下》:「乘勝長驅,如破竹之勢,怎可中輟?」亦作「勢如破竹」、「勢如劈竹」。
【勢如破竹】
ㄕˋ ㄖㄨˊ ㄆㄛˋ ㄓㄨˊ
shìrú pòzhú
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,毫無阻礙。見「破竹之勢」條。《舊五代史.卷二八.唐書.莊宗本紀二》:「況賊帥奔亡,眾心方恐,今乘高擊下,勢如破竹矣。」《幼學瓊林.卷四.花木類》:「王者之兵,勢如破竹。」
【勢如劈竹】
ㄕˋ ㄖㄨˊ ㄆㄧ ㄓㄨˊ
shìrú pīzhú
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,毫無阻礙。見「破竹之勢」條。《三國演義.第一二回》:「曹操將得勝之兵,殺入城中,勢如劈竹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