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國語辭典於民國十五年籌備,二十年開始編輯,因為戰亂關係,至民國三十四年才完成編輯工作。初分八冊,三十六年重版分四冊,交由商務印書館印行。民國七十年,這部辭典經重新編修,擴編為六冊,也是由商務印書館印行。從這次重編開始,教育部希望能每隔五年即修訂這部辭典一次,以讓這部辭典能與時代環境密切結合。民國七十六年,進行第一次修訂時,個人被委任為總編輯,負責規劃修訂的方針。
回想這部辭典從初編到此次修訂,使用時間已超過一甲子。這六十年的變遷正是二十世紀以來最激烈的一段。戰爭、經濟、政治等問題蜂湧而來,國家所處的環境也有了相當大的改變。於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,語言環境也相對複雜起來。在這種環境中,語文工具書的編輯與使用觀念自也有了新的進展。傳統只注意資料累聚而成的辭典編輯方式,已經不敷時代的需求。教育普及加上資訊流通的快速,一種對字辭典無論內容、檢索都有較高要求的觀念逐漸形成。所以此次修訂,所要面臨的不只是內容的補證,更要去接受新辭典時代要求的挑戰。
重編國語辭典的成果,以原編為基礎,增收了二萬多條的專科詞條,是其特色。 此次修訂工作的規劃初期,先將重編本內容從收詞、收音、釋義、引例、體例等各角度去進行分析,並廣徵各界使用意見。分析報告的結論重點在於說明如何利用原有基礎,擇菁去蕪,將它修訂成體例更周詳、詞彙體系更完備、內容更準確的新時代工具書。當此份報告向本辭典指導委員會提出時,雖有一些修訂標準或高或低的爭議,但最後在教育部與工作小組的堅持下,終於決定朝較高標準進行修訂。
這次的修訂前後共花了六年時間。早先的四年,因為經費短絀,編輯小組的人力與設備都非常困窘。人員最少的時候,竟只剩副總編輯一人獨撐工作。而為了要改用電腦編輯,在未能獲得設備支援下,所有人員一起捐出所得,方能添置兩部電腦。就是這兩部電腦,開啟了國家辭典編輯的新章。不過這種狀況,在最後兩年有了相當改 善,也終於能把修訂工作完成。於民國八十三年初首次推出臺灣學術網路版本。
綜觀這次修訂工作的成果,有如下幾個特色:
-
全程使用資管觀念,利用電腦建檔、管理並撰稿、定稿。
-
編輯資料從各類別收集後建檔,共收八十幾萬筆資料。
-
各專科類語詞,分門別類收錄,各立撰稿體例,以求完備。
-
書中所引書證一律查證原文。
-
委請各種專家審閱,資料信實可靠。
-
成果收錄單字一萬一千多字,詞目十六萬條。
-
附錄部分有些由小組自行編輯,共收錄十六種,以方便讀者查考使用。而且全書依循詞彙體系,以單詞領複詞。將各類語詞的體例分類處理,因此成語、歇後語、諺語各有畛域。各專科名詞,也是如此。動物、植物,分門別類;佛教、道教各見特色。所有用心,都是期盼國語辭典能成為蒐羅較詳,解釋較明的辭典。論其規模,若依原重編本的版式,篇幅可擴大至一倍左右。
民國八十六年本辭典的檢索系統委由中央研究院Csmart小組開發,發行光碟版與網際網路的版本。正式將成果推出給各界使用。這部電子辭典就規模而論,當是全球最大的國語文工具書。教育部為了推動國語文教育,期盼國內外都利用這部辭典的資料庫,以它為基礎,再作整理與研究,還特別將資料庫公開授權作非商業用途。這種作法也是全球首創。藉網際網路將中華民國的語文整理成果提供全世界共享。
個人的工具書編輯生涯自民國五十年代開始,歷經數部字辭典的編輯,所累積的心得是:編輯字辭典是不容易的事。其不易之一是:理念若高,難獲相關主管的充分認同;之二是工作過於乏味,人員難以久任;之三是:編輯時程太長,心力難以持續 ;之四是:資料瑣碎,對個人研究難有所助益;之五是:群體工作,難為個人成就。 總而言之,這是一種既無掌聲卻又要最高情操方能堅持的事。如今修訂本已完成,數年的痛苦一掃而空,最要感謝的是所有曾經投入心力的同仁。如果說這部辭典能有所成就,當屬他們的功勞。如果有缺失,自當屬原有規劃不當,應由總編輯來加以承擔 。當然,為使辭典越編越理想,也祈望各界不吝批評指教。
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六月
文學博士李殿魁 敬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