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端午节习俗

放风箏

  • 注音一式: ㄈㄤˋ ㄈㄥ ㄓㄥ

  • 汉语拼音: fàng fēng zhēng

  • 释义: 利用风力让纸鳶在空中飞动。如:「每到了春天,孩子们总爱三五成群在空地上放风箏。」也称为「放纸鳶」。

  • 知识扩展:在中国南方一带,端午节儿童放风箏,称为“放殃”。风箏,即纸鳶。它是玩具,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,拉著系在上面的长线,趁著风势可以放上天空,属於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。据说起源於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2000多年。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,研制三年而成,是人类最早的风箏起源。后来鲁班用竹子,改进墨翟的风箏材质。直至东汉期间,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箏,故称为“纸鳶”。

兰汤

  • 注音一式: ㄌㄢˊ ㄊㄤ

  • 汉语拼音: lán tāng

  • 释义兰花香气袭人,故比喻香汤为「兰汤」。三国魏.阮籍〈獮猴赋〉:「沐兰汤而滋秽兮,匪宋朝之媚人。」南朝梁.武帝〈和太子懺悔〉诗:「兰汤浴身垢,懺悔净心灵。」

饮酒

  • 注音一式ㄧㄣˇ ㄐㄧㄡˇ

  • 汉语拼音yǐn jiǔ

  • 释义: 1.喝酒。《三国演义.第一回》:「玄德甚喜,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一四》:「大郊见说,就拉他到卫城內一个酒家,尹三家来饮酒。」 2.供饮用的酒。《周礼.天官.酒人》:「共宾客之礼酒,饮酒而奉之。」汉.郑玄.注:「饮酒,食之酒。」

  • 知识扩展:端午饮蒲酒、雄黄、朱砂酒,以酒洒喷。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以菖蒲(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在水边,地下有淡红色根茎,叶子形状像剑,肉穗花序。根茎可做香料,也可入药)或鏤或屑,以冷酒。”蒲酒味芳香,有爽口之感,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、朱砂等。明谢肇淛《五杂咀》:“饮菖蒲酒也……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。”明冯应京《月令广义》:“五日用朱砂酒,辟邪解毒,用酒染额胸手足心,无会虺(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)蛇之患。又以洒墙壁门窗,以避毒虫。”此俗流传较广。至今,如广西宾阳,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,包括雄黄、朱耒、柏子,桃仁、蒲片、艾叶等,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、门窗、床下等,再用酒涂小儿耳鼻、肚脐,以驱毒虫,求小儿平安。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“王”字,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,以用虎辟邪。这些活动,从卫生角度来看,还是有科学道理的。雄黄加水和酒洒於室內可消毒杀菌,饮蒲洒也颇有益。

斗草

  • 注音一式ㄉㄡˋ ㄘㄠˇ

  • 汉语拼音dòu cǎo

  • 释义: 1.喝酒。《三国演义.第一回》:「玄德甚喜,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一四》:「大郊见说,就拉他到卫城內一个酒家,尹三家来饮酒。」 2.供饮用的酒。《周礼.天官.酒人》:「共宾客之礼酒,饮酒而奉之。」汉.郑玄.注:「饮酒,食之酒。」

  • 知识扩展:一种游戏。有三种游戏规则,一是以草鉤连拉扯,比赛谁的草强韧。二是先各自採集不同的花草標本,限时集合后,双方斗花草的种类,以独得的花草多者为贏。三是不仅斗花草种类,还得斗名目对仗,讲究名目相对,平仄相当,自然工巧,此规则最为复杂、高深。

跳鍾馗:

  • 知识扩展:自晋代以来跳鍾馗、闹鍾馗,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的重要內容。据北宋沈括《梦溪补笔谈》记载:唐明皇患疾近一月,忽梦二鬼。小鬼窃得皇上玉笛及杨贵妃之紫香囊奔逃,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,然后擘而啖之。大鬼道:“臣为鍾馗,即武举不捷之士也,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。”唐明皇醒后,即病癒,便召画工吴道子,嘱其按梦中情景画鍾馗捉鬼图,道子挥笔即成,明皇见后,竟与所梦一模一样,惊叹不已。后来,鍾馗画渐渐走入民间,绘制鍾馗画大都作於五月端午节这一天,或者端午节的前后几天。到了清代,江南苏、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於大门或堂中掛鍾馗图一月,以期驱邪除害、祛凶引福。

采药:

  • 知识扩展: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。《夏小正》载:“此日蓄药,以蠲除毒气。”《岁时广记》卷二十二“采杂药”引《荆楚岁时记》佚文:“五月五日,竞采杂药,可治百病。”后魏《齐民要术·杂记》中,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,亦是制药用。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,如江苏於端午日收蛤蟆,刺取其沫,制作中药蟾酥;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,说是可以消火清凉、夏无疮癤。还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锭,悬掛起来晾干,即成蛤蟆锭,涂於脓疮上可使消散。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,源於汉代“蟾蜍辟兵”之传说。又如湖北监利於端午“采百草”,亦采药草之俗。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,药性好,才於此日形成此俗。

避五毒:

  • 知识扩展: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、恶日,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,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、禳解灾异的习俗。其实,这是由於夏季天气燥热,人易生病,瘟疫也易流行;加上蛇虫繁殖,易咬伤人,所以要十分小心,这才形成此习惯。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(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出没之时,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。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,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,再用五根针刺於五毒之上,即认为毒物被刺死,再不能横行了。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。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,在饼上缀五毒图案,均含驱除之意。

戴香包:

  • 知识扩展:端午戴香包,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,有用碎布缝成的,內装香料(用中草药白芷、川芎、芩草、排草、山奈、甘松、高本行制成),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戴香包颇有讲究。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,一般喜欢戴梅花、菊花、桃子、苹果、荷花、娃娃骑鱼、娃娃抱公鸡、双莲並蒂等形状的,象征著鸟语花香,万事如意,夫妻恩爱,家庭和睦。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,如虎、豹子;猴子上竿、斗鸡赶兔等。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,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,那多情的靚女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,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。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给的香包,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,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。

佩长命缕:

  • 知识扩展:端午节时厌胜佩饰。亦称续命缕、续命丝、延年缕、长寿线,百索、辟兵绍、五彩缕等,名称不一,形制、功用大体相同。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,或悬於门首,或戴小儿项颈,或系小儿手臂,或掛於床帐、摇篮等处,俗谓可避灾除病、保佑安康、益寿延年。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: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,系於臂膀;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,掛於项颈;五彩绳折成方胜,饰於胸前;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;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,敬献尊长。此俗始於汉代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·佚文》:“午日,以五彩丝系臂,避鬼及兵,令人不病瘟,一名长命缕,一名辟兵绍”。以后相沿成习,直至近、现代。

画额:

  • 知识扩展: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,云可驱避毒虫。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“王”字,一借雄黄以驱毒,二借猛虎(“王”似虎的额纹,又虎为兽中之王,因以代虎)以镇邪。清富察敦祟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每至端阳,自初一日起,取雄黄合酒洒之,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,以避毒物。”除在额头、鼻耳涂抹外,亦可涂抹他处,用意一致。山西《河曲县志》云:“端午,饮雄黄酒,用涂小儿额及两手、足心,……谓可却病延年。”

拴五色丝线:

  • 知识扩展:中国传统文化中,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顏色“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”被视为吉祥色。在端午这一天,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,以保安康。因而,端午节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系线时,禁忌儿童开口说话。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丟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拋到河里。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著让河水將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

佩豆娘

  • 知识扩展: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。多见於江南。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。此物一说源於古代的步摇,一说即艾人的別样形式。《清嘉录》引《唐宋遗纪》云:“江谁南北,五日釵头彩胜之制,备极奇巧。凡以繒销翦制艾叶,或攒绣仙、佛、合、乌、虫、鱼、百兽之形,八宝群花之类。縐纱蜘蛛,綺榖凤麟,茧虎绒陀,排草蜥蜴,又螳蜘蝉蝎,又葫芦瓜果,色色逼真。加以幡幢宝盖,绣球繁缨,钟铃百状,或贯以串,名曰豆娘,不可胜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