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在這裡

春節習俗

1.尾牙

  • 习俗: 每年初二、十六,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,稱為“做牙”(打牙祭)。臘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,所以稱為“尾牙”。做“尾牙”是感謝土地公一年來對事業生意和農作收成的庇佑,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為隆重。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“尾聲”,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“先聲”。這天,公司行號的老闆宴請犒賞員工,以慰勞其一年來的辛苦。過去有種舊俗,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雞,中間的轉盤一旋轉,停止時雞頭對準誰,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誰。如今這種風俗早已絕跡。一般平民百姓家則要燒“土地公金”以祭福德正神(即土地公),全家人聚在一起“食尾牙”,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潤餅刈包

  • 注音一式: ㄨㄟˇ ㄧㄚˊ

  • 漢語拼音: wěi yá

  • 釋義: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俗稱。相對於農曆二月初二的「頭牙」。參見「尾迓」條。

2.祭灶

  • 习俗: 臘月二十三是“祭灶”之日,即送灶神上天之日。每年到這天灶神會上天奏報天帝。囙此在祭送灶神時,要將灶神畫像貼於灶上,兩旁貼有“上天言好事,回宮降吉祥”,或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對聯。然後擺上各種供品,多為甜元仔、米餌、糖豆漿、甜瓜、糖果等,這些供品或甜或黏,意思是讓灶神多說好話,不說壞話。有的還以酒糟塗抹灶門,以示討好之意,再燃香放鞭炮,為灶神送行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ㄐㄧˋ ㄗㄠˋ

  • 漢語拼音: jì zào

  • 釋義: 五祀之一。古於夏祭,漢改臘祭,民間則習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,賄賂灶神在天帝面前多加美言,以求來年好運。漢.班固《白虎通德論.卷二.五祀》:「夏祭灶者,火之主,人所以自養也。」宋.蘇軾〈初到杭州寄子由〉詩二首之二:「莫上岡頭苦相望,吾方祭灶請比鄰。」也稱為「祭灶神」、「祀灶」。

3.年貨

  • 习俗: 逛街買年貨仍是年前準備的一項重要內容。林林總總的“年貨大街”遍佈島內城鄉各地,成為臺灣過年的標誌性景觀。迪化街是臺北最老的一個商圈,其“年貨觀光大街”每年都很熱鬧,攤位採用復古的形式,佈滿各式旗幟燈籠。不論南北雜貨和應景糖果,還是服飾、美食,都應有盡有。近年來,許多來自大陸的物產成了年貨大街的熱門貨。高雄的年貨街在“中街仔”,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貨街在天津路商圈。所有的年貨大街,其主色調與大陸一樣,都是那熟悉的中國紅。前來逛街購物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,有時甚至“擠到爆”。由於有“年貨公車”及“年貨速遞”服務,群眾盡可享受購物之樂。街區裏還表演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閩南戲曲。在臺北迪化街一類的老街,仍有民間的書法愛好者在這裡免費為群眾書寫春聯,吸引了不少群眾甚至外籍人士排隊求取。臺灣民間諺語“囝仔愛年兜,大人鬧嘈嘈”,反映了人們忙年的這一情景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ㄋㄧㄢˊ ㄏㄨㄛˋ

  • 漢語拼音: nián huò

  • 釋義: 過年時所用的一切物品。如:「快過年了,大家都忙著辦年貨。」

4.除夕

  • 习俗: 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。这天一大早,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,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,台湾民间俗称“辉春”。除夕下午的祭拜,俗称“辞年”或“辞岁”,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,祈求来年继续赐福。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,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。较讲究的家庭,还在神案上“叠柑塔”。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,台湾人称之为“年粿”,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,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。年粿有甜粿、发粿、菜头粿之分。台湾乡下有俗谚:甜粿过年,发粿赚钱,菜头粿吃应时。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“饭春花”,因“春”字的闽南语谐音“剩”,取年年有余之意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ㄔㄨˊ ㄒㄧˋ

  • 漢語拼音: chú xì

  • 釋義: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的夜晚。宋.劉克莊〈除夕〉詩:「除夕陰寒怕卷簾,雨聲斷續下疏簷。」《儒林外史.第二一回》:「不覺已是除夕。卜老一家過年,兒子媳婦房中,都有酒席、炭火。」也稱為「除夜」、「歲除」。

5.圍爐

  • 习俗: 辭歲之後,就進入過年的高潮——吃年夜飯,臺灣稱“圍爐”。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爐,現在則以火鍋或電磁爐取代。一家人熱乎乎地圍坐一桌共餐,和樂團圓,興旺隆盛。年夜飯中,除了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、蝦丸、肉丸和寓有“食雞起家”之意的全雞(“全雞”閩南語發音同“全家”),還有幾道菜不可少,如芥菜,叫“長年菜”,吃時要一根一根先頭後尾,不能橫食,也不能嚼斷而食,象徵綿延不斷;“韭菜”,取其與“久”諧音,象徵長壽;蘿蔔,閩南話稱它為“菜頭”,表示“好彩頭”(吉兆)。桌上的菜,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,此乃象徵齊全,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及孩子,也要喝上一點點酒,因“酒”與“久”同音。一家人齊聚一堂,把酒言歡,暢敘親情,人們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麼豐盛的菜肴,而是一家人團聚親熱的溫馨氣氛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ㄨㄟˊ ㄌㄨˊ

  • 漢語拼音: wéi lú

  • 釋義
    1.圍著火爐。如:「在這寒夜,大家能圍爐而談,可真是人生一樂!」《初刻拍案驚奇.卷四○》:「至華陰,見白衣人在店,李君與語,圍爐飲啜甚洽。」 
    2.特指除夕夜一家人的團聚。如:「不管車子如何難搭,我今晚一定得趕回去圍爐。」

6.壓歲錢:

  • 习俗: 吃過年夜飯之後,便是長輩們給子孫們“壓歲錢”的時候了。壓歲錢用紅紙(袋)包著,也稱紅包。臺灣的習慣是,只要沒結婚,即便已年過三十,都可以名正言順地從父母、兄嫂手裡拿紅包。紅包內的金額必須是偶數,忌諱奇數,取吉利之意。與大陸各地習俗一樣,人們“守歲”到午夜,便紛紛跑到街上燃爆竹煙花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ㄧㄚ ㄙㄨㄟˋ ㄑㄧㄢˊ

  • 漢語拼音: yā suì qián

  • 釋義: 舊俗於除夕尊長給小孩的錢,稱為「壓歲錢」。清.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.壓歲錢》:「以綵繩穿錢,編作龍形,置於床腳,謂之壓歲錢。尊長之賜小兒者,亦謂之壓歲錢。」也稱為「押歲錢」。

7.新正

  • 习俗: 正月初一,臺灣叫“新正”。舊時,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點燭,祭神拜祖,稱為“開正”。之後群眾之間互道新年恭喜,稱為“拜正”、“賀正”。主人家以各種甜食、甜茶招待客人,叫做“食甜”。客人食甜時,依俗都要說些吉利恭賀之話。有的人還要到寺廟朝聖祭拜,有的人則到風景名勝踏春玩耍,這叫“走春”,盛行至今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ㄒㄧㄣ ㄓㄥ

  • 漢語拼音: xīn zhēng

  • 釋義
    1.農曆正月。唐.方干〈新正〉詩:「每見新正雪,長思故國春。」宋.歐陽修〈驀山溪.新正初破〉詞:「新正初破,三五銀蟾滿。」 
    2.農曆正月初一。唐.薛逢〈元日田家〉詩:「相逢但祝新正壽,對舉那愁暮景催。」宋.陸游〈壬子除夕〉詩:「老逢新正幸強健,卻視徂歲何崢嶸。」

8.回娘家

  • 习俗: 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家族團圓之日,指的是父系族裔這邊,初二媳婦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,則是完成母系族裔的團圓。所以,過年前一天和初二都是交通特別忙碌的時候。過去臺灣民眾嚴守傳統,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必然帶著孩子回家,近年禮俗之事大幅簡略,尤其父家和娘家兩地相隔越來越遠,舟車勞頓,初二就不一定回娘家,而是另覓他日再補便是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ㄏㄨㄟˊ ㄋㄧㄤˊ ㄐㄧㄚ

  • 漢語拼音: huí niáng jiā

  • 釋義: 出嫁的女子回到父母親的家。如:「依本地習俗,大年初二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。

9.守歲

  • 习俗: 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。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,一夜不睡,以迎候新年的到來。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,從掌燈時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守歲的習俗,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,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ㄕㄡˇ ㄙㄨㄟˋ

  • 漢語拼音: shǒu suì

  • 釋義
    1.除夕守夜通宵不眠。宋.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.卷一○.除夕》:「是夜禁中爆竹山呼,聲聞于外。士庶之家,圍爐團坐,達旦不寐,謂之『守歲』。」 
    2.火星犯歲星。《新唐書.卷一五四.李晟傳》:「晟屯渭橋也,熒惑守歲,久乃退。」

10.拜年

  • 习俗: 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,是人們辭舊迎新、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管道。古時“拜年”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,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、祝賀新年如意、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。遇有同輩親友,也要施禮道賀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。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管道外,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、電話拜年、簡訊拜年、網絡拜年等。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,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,而正月初五以後、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。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,民間有諺語:有心拜年十五不晚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ㄅㄞˋ ㄋㄧㄢˊ

  • 漢語拼音: bài nián

  • 相似詞: 賀年

  • 釋義: 新年行禮慶賀的禮俗。新年期間,親友往來,彼此登門道賀,稱為「拜年」。《儒林外史.第二一回》:「我年紀老了,這天氣冷,我不能親自來替親家拜年。」

11.煙花

  • 习俗: 放烟火是中國民間古老的節日民俗活動。以火藥為基礎發展起來的。起初,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鬥奢的消遣品,到了明、清,烟火製作科技有了新的發展,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。每逢春節、元宵節以及其它重大活動,都要施放烟火助興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ㄧㄢ ㄏㄨㄚ

  • 漢語拼音: yān huā

  • 釋義
    1.春天繁花盛開,一片如煙如霧的樣子。唐.李白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〉詩:「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揚州。」 
    2.形容繁華的景象。唐.杜甫〈清明〉詩二首之二:「秦城樓閣煙花裡,漢主山河錦繡中。」 
    3.稱娼妓。元.張壽卿《紅梨花.第四折》:「當初你寄書來,要見謝金蓮,元來是個妓女。我怕你迷戀煙花,墮了你進取之志。」《初刻拍案驚奇.卷一二》:「當機兵,養娼妓,接子弟的,是個煙花的領袖,烏龜的班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