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春节习俗

1.尾牙

  • 习俗: 每年初二、十六,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,称为“做牙”(打牙祭)。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,所以称为“尾牙”。做“尾牙”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,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。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“尾声”,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“先声”。这天,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,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。过去有种旧俗,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,中间的转盘一旋转,停止时鸡头对准谁,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。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跡。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“土地公金”以祭福德正神(即土地公),全家人聚在一起“食尾牙”,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刈包

  • 注音一式: ㄨㄟˇ ㄧㄚˊ

  • 汉语拼音: wěi yá

  • 释义: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俗称。相对於农历二月初二的「头牙」。参见「尾迓」条。

2.祭灶

  • 习俗: 腊月二十三是“祭灶”之日,即送灶神上天之日。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。囙此在祭送灶神时,要將灶神画像贴於灶上,两旁贴有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,或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对联。然后摆上各种供品,多为甜元仔、米饵、糖豆浆、甜瓜、糖果等,这些供品或甜或黏,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,不说坏话。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,以示討好之意,再燃香放鞭炮,为灶神送行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ㄐㄧˋ ㄗㄠˋ

  • 汉语拼音: jì zào

  • 释义: 五祀之一。古於夏祭,汉改腊祭,民间则习於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,贿赂灶神在天帝面前多加美言,以求来年好运。汉.班固《白虎通德论.卷二.五祀》:「夏祭灶者,火之主,人所以自养也。」宋.苏軾〈初到杭州寄子由〉诗二首之二:「莫上冈头苦相望,吾方祭灶请比邻。」也称为「祭灶神」、「祀灶」。

3.年货

  • 习俗: 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內容。林林总总的“年货大街”遍布岛內城乡各地,成为台湾过年的標誌性景观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,其“年货观光大街”每年都很热闹,摊位採用復古的形式,布满各式旗帜灯笼。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,还是服饰、美食,都应有尽有。近年来,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。高雄的年货街在“中街仔”,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货街在天津路商圈。所有的年货大街,其主色调与大陆一样,都是那熟悉的中国红。前来逛街购物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,有时甚至“挤到爆”。由於有“年货公车”及“年货速递”服务,群眾尽可享受购物之乐。街区裏还表演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闽南戏曲。在台北迪化街一类的老街,仍有民间的书法爱好者在这里免费为群眾书写春联,吸引了不少群眾甚至外籍人士排队求取。台湾民间谚语“囝仔爱年兜,大人闹嘈嘈”,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ㄋㄧㄢˊ ㄏㄨㄛˋ

  • 汉语拼音: nián huò

  • 释义: 过年时所用的一切物品。如:「快过年了,大家都忙著办年货。」

4.除夕

  • 习俗: 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。这天一大早,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,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,台湾民间俗称“辉春”。除夕下午的祭拜,俗称“辞年”或“辞岁”,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,祈求来年继续赐福。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,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。较讲究的家庭,还在神案上“迭柑塔”。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,台湾人称之为“年粿”,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,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。年粿有甜粿、发粿、菜头粿之分。台湾乡下有俗谚:甜粿过年,发粿赚钱,菜头粿吃应时。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“饭春花”,因“春”字的闽南语谐音“剩”,取年年有余之意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ㄔㄨˊ ㄒㄧˋ

  • 汉语拼音: chú xì

  • 释义: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的夜晚。宋.刘克庄〈除夕〉诗:「除夕阴寒怕卷帘,雨声断续下疏簷。」《儒林外史.第二一回》:「不觉已是除夕。卜老一家过年,儿子媳妇房中,都有酒席、炭火。」也称为「除夜」、「岁除」。

5.围炉

  • 习俗: 辞岁之后,就进入过年的高潮——吃年夜饭,台湾称“围炉”。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,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。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,和乐团圆,兴旺隆盛。年夜饭中,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、虾丸、肉丸和寓有“食鸡起家”之意的全鸡(“全鸡”闽南语发音同“全家”),还有几道菜不可少,如芥菜,叫“长年菜”,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,不能横食,也不能嚼断而食,象征绵延不断;“韭菜”,取其与“久”谐音,象征长寿;萝卜,闽南话称它为“菜头”,表示“好彩头”(吉兆)。桌上的菜,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,此乃象征齐全,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,也要喝上一点点酒,因“酒”与“久”同音。一家人齐聚一堂,把酒言欢,畅敘亲情,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,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ㄨㄟˊ ㄌㄨˊ

  • 汉语拼音: wéi lú

  • 释义
    1.围著火炉。如:「在这寒夜,大家能围炉而谈,可真是人生一乐!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四○》:「至华阴,见白衣人在店,李君与语,围炉饮啜甚洽。」 
    2.特指除夕夜一家人的团聚。如:「不管车子如何难搭,我今晚一定得赶回去围炉。」

6.压岁钱:

  • 习俗: 吃过年夜饭之后,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“压岁钱”的时候了。压岁钱用红纸(袋)包著,也称红包。台湾的习惯是,只要没结婚,即便已年过三十,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、兄嫂手里拿红包。红包內的金额必须是偶数,忌讳奇数,取吉利之意。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,人们“守岁”到午夜,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ㄧㄚ ㄙㄨㄟˋ ㄑㄧㄢˊ

  • 汉语拼音: yā suì qián

  • 释义: 旧俗於除夕尊长给小孩的钱,称为「压岁钱」。清.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.压岁钱》:「以綵绳穿钱,编作龙形,置於床脚,谓之压岁钱。尊长之赐小儿者,亦谓之压岁钱。」也称为「押岁钱」。

7.新正

  • 习俗: 正月初一,台湾叫“新正”。旧时,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点烛,祭神拜祖,称为“开正”。之后群眾之间互道新年恭喜,称为“拜正”、“贺正”。主人家以各种甜食、甜茶招待客人,叫做“食甜”。客人食甜时,依俗都要说些吉利恭贺之话。有的人还要到寺庙朝圣祭拜,有的人则到风景名胜踏春玩耍,这叫“走春”,盛行至今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ㄒㄧㄣ ㄓㄥ

  • 汉语拼音: xīn zhēng

  • 释义
    1.农历正月。唐.方干〈新正〉诗:「每见新正雪,长思故国春。」宋.欧阳修〈驀山溪.新正初破〉词:「新正初破,三五银蟾满。」 
    2.农历正月初一。唐.薛逢〈元日田家〉诗:「相逢但祝新正寿,对举那愁暮景催。」宋.陆游〈壬子除夕〉诗:「老逢新正幸强健,却视徂岁何崢嶸。」

8.回娘家

  • 习俗: 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家族团圆之日,指的是父系族裔这边,初二媳妇带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,则是完成母系族裔的团圆。所以,过年前一天和初二都是交通特別忙碌的时候。过去台湾民眾严守传统,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必然带著孩子回家,近年礼俗之事大幅简略,尤其父家和娘家两地相隔越来越远,舟车劳顿,初二就不一定回娘家,而是另觅他日再补便是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ㄏㄨㄟˊ ㄋㄧㄤˊ ㄐㄧㄚ

  • 汉语拼音: huí niáng jiā

  • 释义: 出嫁的女子回到父母亲的家。如:「依本地习俗,大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。

9.守岁

  • 习俗: 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。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,一夜不睡,以迎候新年的到来。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,从掌灯时分入席,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。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別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ㄕㄡˇ ㄙㄨㄟˋ

  • 汉语拼音: shǒu suì

  • 释义
    1.除夕守夜通宵不眠。宋.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.卷一○.除夕》:「是夜禁中爆竹山呼,声闻于外。士庶之家,围炉团坐,达旦不寐,谓之『守岁』。」 
    2.火星犯岁星。《新唐书.卷一五四.李晟传》:「晟屯渭桥也,荧惑守岁,久乃退。」

10.拜年

  • 习俗: 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管道。古时“拜年”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內容。遇有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隨著时代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。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管道外,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、电话拜年、简讯拜年、网络拜年等。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,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,而正月初五以后、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。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,民间有谚语:有心拜年十五不晚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ㄅㄞˋ ㄋㄧㄢˊ

  • 汉语拼音: bài nián

  • 相似词: 贺年

  • 释义: 新年行礼庆贺的礼俗。新年期间,亲友往来,彼此登门道贺,称为「拜年」。《儒林外史.第二一回》:「我年纪老了,这天气冷,我不能亲自来替亲家拜年。」

11.烟花

  • 习俗: 放烟火是中国民间古老的节日民俗活动。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。起初,是专供贵族豪富爭雄斗奢的消遣品,到了明、清,烟火制作科技有了新的发展,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。每逢春节、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,都要施放烟火助兴。

  • 注音一式: ㄧㄢ ㄏㄨㄚ

  • 汉语拼音: yān huā

  • 释义
    1.春天繁花盛开,一片如烟如雾的样子。唐.李白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〉诗:「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」 
    2.形容繁华的景象。唐.杜甫〈清明〉诗二首之二:「秦城楼阁烟花里,汉主山河锦绣中。」 
    3.称娼妓。元.张寿卿《红梨花.第四折》:「当初你寄书来,要见谢金莲,元来是个妓女。我怕你迷恋烟花,墮了你进取之志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一二》:「当机兵,养娼妓,接子弟的,是个烟花的领袖,乌龟的班头。」